精密医疗导管引领者
语言选择: ∷ 

介入利器——微导管(Microcatheter)-FEP 可撕热缩管

发布时间:2023-12-10浏览次数:1165

微导管(Microcatheter)是指一种直径很小的加强型导管,没有严格的尺寸定义,只是经验上常把直径0.70-1.30毫米的小导管叫做微导管。用于导丝支撑/交换、通过病变、输送栓塞剂,支架等。小构造使它非常适合在人体血管内“导航,穿梭”,因此被越来越多的用于微创介入手术中。


设计

大多数微导管的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点:

润滑涂层

柔软尖端(或成角度)

中间加强层

其中,中间加强层,从设计和制造上都将对微导管的性能影响巨大。


中间加强层,即为用金属丝通过编织或缠绕的方式,达到增加导管强度,推送力的设计方式。在众多的微导管中,这种编织或缠绕的方式,大体分为4类

编织

缠绕

编织+缠绕(并列)

编织 over 缠绕 (多层)


四种方式的选择,代表了不同血管病变对微导管重要性能的需求。如编织+缠绕的设计理念种,近段编织推送好,远端缠绕柔软性好,对于神经血管输送而言,就是一个十分好的选择。而对于CTO病变而言,高硬度的编织则能很好的帮助它穿越钙化。


其中,通过调节编织或者缠绕的密度节距,就能相应改变其推送和柔韧性(抗折)。上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选择和调节,在设计和生产中,则要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,去验证是否满足临床。然后在临床的反馈中,去逆向调节。除此之外,目前还有一种切割金属管的工艺,以到达编织或缠绕的性能。这一设计的底层逻辑依然是推送和柔韧性的综合,只是没有采用丝线,而是管材切割的方式。这种应用,不仅体现了研发的创造力,也突出了微导管在设计上的多种可能性。


外层

外层的高分子材料,也是配合临床的实际用途,用一系列硬度不同的材料,进行由近及远的力学传导。这种硬度渐变的思路,其实和中间层的设计是不谋而合的。也正是中间层+外层的双重组合,造就了微导管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的优异性能。当然,这里面有一个点,就是微导管和非微导管(尺寸大一些的导管)之间的的优缺差异如何?其实这两者是无法相比的,它们都有不同的临床应用,在各自可以应用的临床场景下发挥功能。


只是微导管,在OD/ID较小的情况下,需要多去考虑这些设计点的组合,结合不同的临促需求(血管场景),进行研发实验。微导管以小小的身躯,完成了在冠脉,外周,神经以及其它更多领域的应用,证明了它对于介入手术的价值。而随着医用材料学的进一步向前,相信越来越多更加超前,性能优异的微导管会不断问世,成为医生手中消除疾病的重要利器。 


文章来源: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

微信扫码微信扫码 关注我们

  • 24小时咨询热线0755-23251960

  • 移动电话191 7359 3045

Copyright © 索科医疗 All Rights Reserved. 地址:Shenzhen,CHINA 粤ICP备2022121184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5873号